本文作者:admin

福建省统计局在线_福建省统计局网上直报资料

admin 2020-11-18 33
福建省统计局在线_福建省统计局网上直报资料摘要: 福建省统计局政法副处长是多大官省局正厅,政法处下属机构应为正处,副处长如果没有特别情况是副处级别吧请问福建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区别?是一个单位嚒?1.省局正厅行政,调查...

福建省统计局政法副处长是多大官 省局正厅,政法处下属机构应为正处,副处长如果没有特别情况是副处级别吧

请问福建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区别?是一个单位嚒? 1.省局正厅行政,调查总队正厅事业。 省局对上(国家局)和对下(省政府)负责; 总队只对上(国家局)负责,是国家局下属的事业单位。 两个是不一样的单位,没有隶属关系。 2.省局在华林路上班,总队总部设置在省局1-2楼,刚成立的队伍,没有足够资金搬迁。 省考一般招市(县)分队,分配在当地上班,一般都在当地统计局挂个牌子,借楼上班。 3.调查总队刚成立,招得非常多,每次大概20多个,分数挺高,不亚于省局。 职位空缺大,在地方与地级市局平级(正处),所以晋升空间也大。 PS:1楼,公示的连晓毅在省局,我认识,嘿。 楼主,解释介么清楚,180分给我哈,新人,没分

福建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改革开放为契机,福建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福建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外贸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总结了福建经济结构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30年是福建历史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30年来,全省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1978年以来,我省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比较明显的周期:改革开放初起到1983年是第一个经济增长周期,1984-1986年是第二个周期,1987-1990年是第三个周期,1991-1996年是第四个周期,1997-2001年是第五个周期。2002年开始进入了第六个增长周期,2002年到2007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0.2%、11.5%、11.8%、11.6%和14.8%,2007年达15.2%。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福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仍沿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通道行进,仍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坚持因地制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针指导下,采取各项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快产业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的比例从1978年的36.0:42.5:21.5调整为2007年的10.8:49.2:40.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6.7个和18.5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结构逐步优化 农林牧渔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农业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7.7%下降为2007年的40.5%,下降37.2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林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4%提高到2007年的7.1%,上升0.7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0.5%提高到2007年的20.1%,上升9.6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5%提高到2007年的28.0%,上升22.5个百分点,标志着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已逐步改变单纯依赖农业的单一状况,逐步形成了体现山海田优势的生产结构。全省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农业扭转了单纯抓粮食的生产格局,非粮作物和茶叶、水果比重提高,2007年与1978年比,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而有福建优势的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作物面积比重由1978年81.9:18.1调整为2007年57.2:42.8。营林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改变了只重生猪生产的单一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渔业逐步向高优产品转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二)工业主体地位增强,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018.4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3.4%,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其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重型化趋势进一步显现。总产值轻重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58.9:41.1转变为2007年的45.4:54.6,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比轻工业高出9.2个百分点。表明福建轻重工业格局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轻高重低”转变为“重高轻低”,标志着福建工业经济增长已从轻工业拉动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进程进入到重工业化的新发展阶段。 工业结构继续改善,工业部门已形成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行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前,福建基础工业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改革开放后,注重对能源、原材料增量的投入,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大缓解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着力培育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5146.09亿元,比1978年增长(29.11亿元)175.8倍,占规模以上比重由1978年的37.0%上升至2007年的41.1%。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三改一加强”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竞争力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到2007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1648家,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5%和63.3%。1978年全省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007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082家,其中10亿元以上136家。 (三)服务业总量跃升,新兴行业迅速兴起 近几年来,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下,全省服务业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改善。2007年,全省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突破3500亿元,达到3697.60亿元,是1978年的259.5倍,年均增长13.6%。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快速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对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物流、房地产业进入白金增长期,金融、餐饮、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等行业也正实现新的跨越。 在服务业传统行业平稳发展的同时,新兴行业迅速崛起。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比重不断上升,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2%上升至2007年的8.7%,上升了3.5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 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福建在积极推行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一)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影响力提高 全省各地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积极推动国有资产存量从传统竞争爱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加速推进国有经济战略爱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改组改制、兼并重组、拍卖破产等,减少了国有企业数量,2007年全省国有企业243家,比2000年减少541家,下降69.0%,但企业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2007年国有企业资金利税率和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分别为18.8%和3.54次,比2000年分别提高7.7个百分点和1.86次,并在调整产业结构、股权结构、资本负债结构、人员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首先,通过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在竞争爱领域的比重逐步降低,更多的资产逐步转移、渗透到公益爱、基础爱、技术爱领域。其次,通过扶优扶强,国有大企业力量得到加强。2007年国有控股大型企业18家,拥有资产1089.3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94.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19.90亿元,国有控股大型企业拥有资产、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占全部国有控股工 >>>>精品(肉文暖文)在线阅读<<<< 业比重分别为41.3%、42.7%、43.8%。第三,企业股权从单一走向多元,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增强,企业活力倍增。不少企业通过减持国有股,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提高国有股的控制力,增加国有经济活力。第四,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通过债转股、转增国家资本金、增资减债、债权转股权等形式降低资产负债率,2007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8%,比2000年下降6.1个百分点。第五,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结构趋于合理。打破“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传统用人方式,转变国有职工身份,精简富余人员,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是近年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同时,在具有自然垄断爱的基础产业部门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二)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民营和“三资”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工作的加速推进,全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和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和“三资”等非公经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1、民营经济规模迅速扩张。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188.4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3.9%,比1978年的46.7%提高17.2个百分点,而且这一比重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997年、2000年、2003年我省民营经济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59.5%、60.0%、60.2%,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福建民营企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已初步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电子电机等产业集群约六十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也比较有代表爱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以晋江﹑石狮为主的服装旅游鞋产业集群,以德化为主的陶瓷产业集群,以安溪为主的茶叶产业集群,以南安为主的建材产业集群,以福安为主的电机产业集群,以古田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企品牌战略已从注重外延式转变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不少企业通过积累搞研发,走自主创新之路。而七匹狼、安踏等部分民企则已经进入品牌经营的更高级阶段,开始将加工制造阶段外包,企业主要掌握研发与营销。“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式经营已经越来越多地向股份制、合资合作和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 2、“三资”企业迅猛发展,贡献突出。福建在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鼓励、扶持发展“三资”工业,“三资”工业迅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2007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实现工业产值6848.07亿元,是1985年的867.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7%,比1985年提高了49.3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大型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更是迅猛发展。2007年,福建62家大型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686.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 三、外向型经济在结构优化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通过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福建经济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大幅提高。 (一)外贸大省地位确立 一是外贸规模迅速扩大。30年来,全省对外贸易总量规模不断跃升,在全国的地位逐步提高。2007年,全省对外贸易总额744.58亿美元,是1978年的367.5倍。其中,出口499.43亿美元,进口245.15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261.9倍和1960倍。全省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1981年的1.7%和3.2%提高到2007年2.6%和4.1%。 二是出口商品结构日趋优化。30年来,全省在保持传统商品出口规模的同时,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渐回升。一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特色传统商品出口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如传统出口商品中的鞋类,2007年,全省鞋类出口规模高达44.92亿美元,是1978年的250倍。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推动我省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1986年以前,我省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7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09.6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比1996年出口增长了近25倍,年均增长33.8%,比同期全省出口增幅高出16.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量占全省外贸出口增量的25.32%。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积极实行鼓励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贸易政策,加工贸易,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得以蓬勃发展,在外资企业出口商品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均达到75%左右,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全省出口的快速增长。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1998年以来福建还加大了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扶持力度,同时不断优化加工贸易结构,提高加工贸易档次。近年来,我省一般贸易发展迅猛,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2007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总额274.3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4.9%。 四是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初期,与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市场虽然有124个国家和地区,但其贸易规模都很小。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东南亚及部分西欧国家。30年来全省十分重视出口促销活动,不断加大出口商品的宣传和促销力度。至2007年,我省与218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一是引资规模扩大。2007年全省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23项,按验资口径统计,合同外资94.49亿美元;实际到资40.61亿美元。若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合同外资123.36亿美元,实际到资81.31亿美元,分别是1979年的12336倍和9796.4倍。 二是引资质量明显提高。30年来全省先后引进了东南汽车、冠捷电子、厦门灿坤电器、福州青州大桥等一批大项目和特大项目。在上规模、重实效、高档次的招商引资策略引导下,全省外商投资的平均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平均合同外资由1979年的21万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716万美元,增长33.1倍。外商投资企业逐步朝着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三是外资投向日趋合理。全省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不断调整外资投向,使其符合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加大了对第一、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力度,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尤其是加入WTO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大加快临年福建新签合同外资投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74.3%、9.5%和16.2%调整为1.9%、74.7%、23.4%,基本形成一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投资结构。 四、需求结构优化,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地区的需求结构。从支出法GDP角度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最终消费(消费需求)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需求)这三大需求拉动。由于福建省净出口比例较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经济的需求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此消彼涨。需求结构由消费需求主导向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向发展。 (一)投资作用日益增强,投资率不断上升。 福建省投资率由1978年的34.0%上升到2007年的50.4%,上升16.4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双重效应,它既能增加生产能力,又对生产构成需求。因此,投资率的不断提高和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为福建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固定资产形成贡献份额逐渐加大。在投资需求中,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存货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固定资产形成在投资需求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58.7%上升到2007年的92.4%,提高了33.7个百分点。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普遍好转,反映生产单位原材料、产成品等库存变动的存货增加指标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由1978年的41.3%下降为2007年的7.6%。 (二)消费率趋于下降,消费结构升级明显 福建消费率由1978年的79.9%下降到2007年的45.7%。最终消费内部结构变动大,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消费需求是总需求变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变动。近年来,福建省最终消费的变化有三大特点:一是政府消费增长强于居民消费。从1978年到2007年,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比例由84.0%下降到73.3%,政府消费则由16.0%上升到26.7%,上升了10.7个百分点。二是城市消费强于农村消费。居民消费中农村消费所占比例由55.4%降至28.3%,下降了27.1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则由28.6%上升到71.7%,城市消费对最终消费增长的带动增强。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用的消费比重下降,住、行及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上升。2007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9%和46.1%,分别比1978年下降了26.7和24.9个百分点。 (三)出口需求提高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也带来更多的进口需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加大,由1978年的-13.9%提高至2007年的3.9%。改革开放以后,福建通过不断地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全省进出口总额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744.58亿美元,是1978年的122.5倍。 五、区域经济结构的三个层面同步优化 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加快经济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分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三个层面”就是:第一层面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其产业重点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收跨国公司投资、拓宽国际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层面是莆田、宁德,其产业重点是改善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加强临海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产品养殖加工、轻工食品、特色旅游业和为第一层面产业链发展配套的项目;第三层面南平、三明、龙岩,其产业重点是联结与沿海通道,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资源转化,使之成为福建经济发展和开放的腹地。三个层面发战略实施以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作用效果明显。 (一)第一层面产业升级加快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紧紧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收跨国公司投资、拓宽国际市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主要技术和资源投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度高、发展前景广阔,对发展生产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全省确定电子信息、汽车、光电机一体化、医药生物工程、新材料、高效节能、环保等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同时强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改造机械、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 统计表明,福建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集中,分布在第一层面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91%。2007年,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有2384家,总产值3769.69亿元;增加值976.9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2001年提高5.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6%,比2001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二)第二层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莆田、宁德两市努力改善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加强临海工业、农业产业化,为第一层面产业链发展配套项目。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是发展经济的“硬通道”。为适应第二层面的发展需要,全力打通与周边省市的运输通道,全长650公里、总投资259亿元、贯穿福建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6个设区市的沿海高速公路大通道,全面建成。它将国家同(江)三(亚)国家主干线福建段全面打通,使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三大经济板块“短兵相接”,使我国沿海经济出现新格局。随着向莆铁路、温福铁路的动工建设,即将结束莆田、宁德两市无铁路的历史。 宁德加快构筑以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闽东机场为主线的交通网,先后建成了罗宁、福宁高速公路,促进山海联动,为闽东的发展长开了大通道,使闽东交通从滞后型向适应型转变。福宁高速公路建成比104国道缩短里程55公里,大大增加了港口的集散能力,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有利于海岸线资源的开发,增加整体通过能力,满足现代交通运输的需要。在沿海交通状况突飞猛进发展的情况下,宁德市加快省级干线“八纵九横”公路改造,提高公路等级,实现山区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使交通基础设施初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密切沟通沿海大通道与山区县的联系,形成区域内外循环的公路交通干道网,拓宽闽东港口的腹地,增强闽东经济发展后劲。 莆田市强化以交通运输、能源、防灾减灾及城市公共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拟建成东南沿海能源供应中心,先后建成了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湄洲湾火电厂二期工程,总投资119.8亿元的福建液化天然气(LNG)总体接收站填海工程已开始动工,接收站建成将为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东南沿海城市输送液化气,同时也将促成了当地的气电一体化:促进投资84亿元的莆田燃气电厂。 (三)第三层面特色产业方兴未艾 南平、三明、龙岩等市积极与沿海对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资源转化,使之成为福建的开放腹地。福建虽然地处沿海,但区内80%以上是山区。由于种种原因,全省几个山区市拥有的经济总量,与沿海市这有相当大的差距。近年来,省里进一步落实对山区发展的扶持政策,有力地推进拓宽山海协作通道的建设。2002年以来,福建在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安排上向山区倾斜,支持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投资项目和大型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山区转移。全省建立了省、市、县(市福建省统计局在线_福建省统计局网上直报资料、区)山海协作重点项目储备库,在全省山区培育50个山海协作示范工程和100个山海协作重点骨干项目,以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省里还制定了山海协作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进一点加强对山海协作项目与资金的管理。确定了36家示范工程(项目)和59家重点骨干项目,已累计下达山海协作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1.18亿元。山海协作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引导了外企、乡企、私企、金融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山海协作;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发挥自然资源整体优势,发展有特色、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名特优产品;推进了农业、林业、水电、旅游、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其产品的深度加工;加快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以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特色;加大了山区科技成果和农村新技术推广力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老工作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来源:福建省统计局外部信息网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shuangbaotai.net/sbt/13752.html发布于 2020-11-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兴趣知识网

阅读
分享